JR News

中国古建筑和西方的空间差异!

Spac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& Western Architecture

亚眠大教堂之所以能出大空间,是因为采用了石砌的十字拱这种手法,从而在增加了跨度的同时,也解放了承重墙。西方的教堂也多半是这种逻辑,但我们用的可是木结构。

假如我们再限定条件呢?不能纵向过长,只能取正方形或圆形内的带顶无柱空间作使用面积。这时候就是单纯挑战古代建筑的跨度极限了。木结构由于其材料本身特性,如若不采用桁架等特殊形式,一般最多能跨到15m(参考《木结构设计规范》)。这种情况下,古代的木结构在不做任何特殊形式(若用木桁架做屋面,理论上跨几十米都没问题,可惜我们当时没发展出来)的情况下,确实会被西方发展出的石拱、穹窿打败。

罗马万神庙的穹顶跨度达43.3m,可以说是19世纪以前跨度最大的建筑。除此之外很多采用如十字拱、帆拱等技术的教堂同样跨度极大。圣索菲亚的圆顶也跨了33m。可是,要说用到石拱,我们也不是没有啊,虽然没做成带顶的房子。赵州桥作为一座修建于 7 世纪的石拱桥,单论拱的跨度有37m。假设当时不计其他代价的话将该技术用于做大跨度空间,同样可以以得出非常大的纯净空间。

大跨度无柱带顶空间,在中国古代用石拱其实是可以做出来的。只不过古代没有尝试是因为:一来木结构和夯土墙用习惯了,自然不会那么费力的去拿石头盖房子,大家对于空间中有细柱子也挺习惯的;二来当时的社会也不需要那类空间,君不见西方的大跨度建筑基本都是教堂这种公共性宗教建筑,而我们对宗教这方面没那么大需求;三来,在聚集群体时,东方人其实更加喜欢庭院,而非穹顶。这是一种文化本质上的不同:西方人聚集时围绕着火堆,大家坐成一圈,上面盖着穹顶,东方人则是坐在屋檐下的灰空间,望着庭院。于是西方人将精力集中在增大屋子中间承重柱间的结构跨度,而我们则喜欢为屋檐下的灰空间做文章。

中国木结构的特征:传统的木屋架主要可分为穿斗式和抬梁式。

其中穿斗式多用于南方,抬梁式多用于北方。至于原因嘛,因为古时候北方树少………后来由于北方长期作为政治中心,抬梁式在全国范围内更加普遍。然而,穿斗式其实更容易让框架结构得以发展。(这里为古建研究专家张翼先生的观点)。

西方古建筑为了获得大跨度而采用石拱的形式。西方的木结构,从一开始就要面对侧推力这一问题。因此即使西方的古建筑不断发展,从木结构到砖石砌拱,他们仍需要飞扶壁这样的东西来抵抗坡屋顶或拱顶带来的侧推力;而我国的木结构,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侧推力这一问题,承重柱受到的力是垂直向下的。


返回